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翟兴娥博士参加“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
学校网站系统   2012-06-07 04:22:1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

   为了完善2011年高校新闻学专业目录,提升新闻教学水平,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全国七十余所高校的一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我系翟兴娥博士与会。
    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复旦大学黄瑚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教授、同济大学陈立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洁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许佳彪教授等六位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其中有三位专家参与了教育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目录修订工作。
    在研讨会上,专家普遍认为:高校新闻学的专业教学应该在宽口径基础上凸现专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体现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力量,课程体系由“传统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为导向转型,教学环节增大实务课程、加大选修课的选择度,调整选修课程模块及总学时和总学分。在近几年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这些学校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课程之间注重教学内容的交流,避免内容重复,精炼授课内容,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践环节。
    二、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素养,通过理论素养指导实践过程。
    三、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依据英国(四方面素养:广博知识、客观视角、批判态度、准确判断,三方面才能:写作、传播、创造)和美国(既重视基础,又重视实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学术交流与特色教学,与各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联络,安排学生10周实习,举办夏季新闻研修班,聘请优秀记者主讲)的教育改革,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五条线教学体系。即:写作线(规定题目,自由写作,每周两篇;网络写作空间,每周一篇;“半小时现场写”计划,教师提供新闻背景或素材,学生半小时实践,快速反应的现场报道能力)、外语线(英语系列专业课程;大力建设国际课程、双语课程;本科生交换项目、国际合作创作小组、参与国际赛事、夏季海外小学期、网络平台课程开设)、观摩线(入学教育,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兴趣;《新闻与专题》、《纪录片》等优秀作品解读系列课程;课外观摩活动,每周规定时间内规定地点播放经过精心选择的优秀作品,学生需撰写观摩报告)、创作线(开设摄影创作系列、DV创作训练训练等实验课程;资助学生创作计划;拓展多媒体融合的创作实践)、理论线(小班制讨论课;制定阅读书目;强化国情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训练)。
    四、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专家的介绍,各校在实践环节都进行了新颖的探索。例如实验设施“全时制”开放;建设实验系列课程:录像、摄影课拍摄与点评结合,避免空谈理论;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引进国际工作室,业界人士授课,集中训练,与媒体连动。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实习分认知实习(七八月放假时一个月小学期,加大实践学分,去媒体、现场训练)与毕业实习(第七学期,去基地或自主实习,实习前定目标、任务,完成实习报告,作品点评)两个阶段。同济大学创建多种工作室和媒体平台,强调与媒介融合。陕西师范大学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实验、外出拍片,注重实地采访。复旦大学的学生每两周参加一次上海市宣传部组织的新闻会议;与媒体“零距离”接触,学生自入学起就进入媒体实习,每个学生有两个导师(一个是校内老师,一个是实验基地的记者);加强教学实习,两次全日制实习,时间6个月(二、四学期),6个学分;关注新闻传播前沿的最新发展,新闻传播前沿讲座“媒体进课堂”。复旦大学对授课的专业教师有着严格要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在新闻单位见习至少半年方可有授课资格。
    五、改革毕业论文评价方式。譬如实施论文、作品、调查报告“三选一”的考核体系。
    六、师资方面注重资源共享。聘请外专业或媒体业界人士授课,既解决了师资缺乏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