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我院高文惠、丰云教授参加“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
学校网站系统   2018-11-11 21:24:09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

   2018年11月2日至3日,我院高文惠、丰云两位教授赴济南参加“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此次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主办,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的近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会议以“新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为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是此次会议研讨的重点。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强调,作为学科建设动力的学科意识、作为学科发展支撑的专业精神、形成合力促进学科发展的团队力量三方面应形成传统,使学科得以延续。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指出,外国文学教学在遇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要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挑战,需更新观念,改革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考试模式,令学生具备问题意识,获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指出,研究者主体意识缺失或过分膨胀、理论的纠结、研究的空疏性是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者应当具有自己的观点,思辨性理论应与鲜活的文本相结合,文学文本的时代文化属性、独有审美特质应当被充分关注。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主编,从打造特色栏目、体现国家战略、关注学术前沿、组织高端会议等四方面介绍了该期刊致力于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的新定位与目标。南京大学董晓教授指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世界文学)这两个方面只有高度融合在一起,方能促进学科正常、有序、有效地发展。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认为,新生代中国比较文学人才应当具备多语种语言能力、多方面复合型知识结构及人文主义价值。山东大学刘林教授以美国高校文学课堂占主导地位的细读模式为鉴,指出引入细读模式有助于解决国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和艺术特征阐释不足等问题。山东大学傅礼军教授从培养全球文化能力的角度考察世界文学的功用,提升学生在全球性文化市场中恰切理解异质文化产品的能力。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从外语专业的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性切入,提出将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综合人文培养模式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发展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教师应当秉持文化多元、去西方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去感受、理解东西方经典,并举办多语种诵读与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曲阜师范大学刘炳范教授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时代的挑战面前,应当努力实现由“服务型”转向“服务+修养型”,由“译介型”转向“译介+创新型”,由“高端型”转向“高端+普及型”,由“文学型”转向“文学+文化型”的几重转换。

   此外,对外国文学经典的深度解读和诠释、中外文化交流、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等论题,也是此次会议的要点。

   丰云教授、高文惠教授分别做了《论华人移民文学中的历史题材写作》、《索因卡与布莱希特的比较》的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