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鉴堂有约 > 正文
慈祥的母校 人文的家园 ——忆德州学院
学校网站系统   2022-04-10 21:53:46 作者:董文良 来源: 文字大小:[][][]

慈祥的母校 人文的家园

——忆德州学院

董文良 中文系2000级

走出山东,方知故乡底蕴深厚;离开德院,方觉师生情谊绵长。

我是2000级中文本科生,那一年,我们走进了德院,也便走进了人文的家园。

我的文学“启蒙”,源于德州学院。2000年,适逢千禧,我被德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录取。说来也算是一种福分,那时的我,因为文学素养太低,对文学很是不开窍,因了这专业的缘故,我对文学开始了一点点的认知。在德院博学的中文系老师们的教导下,不仅能够见识汉语言的魅力,还能够在通读了古代文学史、修读了现代文学之后,获得一种豁然开朗、贯通古今的畅快感。甚至在2017年年初回家时,偶然翻看到大学文学作品读后感作业时,自我感觉当时写的还不错,现在还真不一定达到当时的水平。诚然,浩瀚的文学书籍,也实在难以尽收眼底。为了能够对文学多一些了解,也曾于大学假期捧着《文心雕龙》大快朵颐,也曾在图书馆跟随朱光潜先生的宝墨来一场美学散步。在德州学院“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教导下,我和我的同学们不断汲取着汉语言文学的营养。

除了专业的课堂和书籍学习,德州学院,还见证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与大学同学一起渡过的日子,总是那样闪亮。三省亭南,有我们的朗朗书声;三省亭西,有我们种植的小树;三省亭北,有垂柳之下我们的嬉戏;三省亭东,是我们进进出出德院的小路;三省亭中,有我们话剧团的活动。如今仍记得三省亭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恣意抒发。湖虽小,亭也不大,但那圈圈涟漪中,有着我们太多的青春倒影。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的大学同学,每个人都自带一束光芒,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有人怀揣执政为民的笃志,有人高傲着鲁迅般的形象,有人是守望麦田的诗人,有人在绿茵场上畅快潇洒,有人幽默中透着智慧,有人朴实中奋进勤勉……在大学,第一次参加了班级舞会,虽然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不怎么会跳舞;第一次参与人口普查,竟然普查的都是自己的老师;第一次登台表演太极拳,虽然衣袂飘飘中站位有些偏差;第一次和同学满德州的推销食品,虽然没推销成功;第一次做家教;第一次吐槽图书馆有段时间“书非借不能动也”;第一次给学弟学妹们做考研经验报告……不同的体验,自然有不同的收获。现在想来,那都是我们难忘而美好的青春时光。我们一边讨论着“大学乃有大师之谓也,非有大楼之谓也”,一边看着学校主楼拔地而起;我们一边讨论着宿舍区自来水为什么是黄颜色的,一边看着自来水慢慢由黄变清了。讨论着、讨论着,我们便毕业了。大学四年,我们一边成长,一边看着学校也在成长。

后来,硕士毕业后,我被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录用,非常荣幸的成为一位高校教师。这所2000年建校的东软学院,与时俱进,实现着快速发展。有时站在东软校园高处,面朝大海,我也时常怀念起德院的湖。一粒沙中一世界,那片小小的湖,又何尝不是承载我们梦想的海呢。而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更加感念在母校学习时老师们的诲人不倦和辛苦付出。

因为工作单位离山东老家较远的缘故,毕业后便很少回母校。距离产生美,更产生思念。作为“游子”,会更多一些“思乡”情节。对母校的思念犹如对亲人的想念,尤其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会愈加强烈。

毕业10周年同学聚会时,终于再次看到老师和同学们那亲切的面庞。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校的慈祥。母校就在那里,沉静、亲切、慈祥,给我们踏实感、包容感,让我们笃定继续前行的梦想。感谢母校,更感谢尊敬的老师们,说到底,对母校的思念,更是对老师们的感念;感谢母校,也感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母校的思念,也是对人文家园的执念。

如今,虽不经常舞文弄墨,但也自诩有一颗人文之心。在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更加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所蕴涵着的人文素养,则是世上最好的营养,使我甘之如饴。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我的人文家园。

(本文作者系德州学院中文系2000级学生,现就职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