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鉴堂有约 > 正文
从“崇德启智”到“崇德尚贤”
学校网站系统   2022-04-10 22:04:37 作者:姜常林 来源: 文字大小:[][][]

“崇德启智”到“崇德尚贤”

姜常林 2005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我是2009年从母校德州学院中文系毕业的,至今已有12年的光景,毕业那一年是牛年,今年恰逢母校五十年校庆,仍旧是牛年,十二生肖都转了一轮回到原点,我却在12年里再无缘回母校去走一走,看一看。相较千里之外的同学们而言,我与母校的距离并不遥远,三百公里的路程而已,可是一别竟然就是十二载春秋。时过境迁也罢,物是人非也罢,都不足以道出种种遗憾和愧疚。老庄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毕业12年的光阴居然就如此匆匆而逝了。然而大学四年,母校留给我的人生信念却从未远去。

母校地处山东德州,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尝了一口这里的扒鸡,御赐美名,从此言德州者必称扒鸡,却忽略“有德之州”的深刻内涵。母校因德州而称“德州学院”,校训中“崇德启智,励志博学”又把“德”字放在首位,足见母校对于培养学生“立德”方面是何其重视。近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谈教育工作时首先强调的就是“立德树人”,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层面必须落实的目标。而母校在五十年前建校之初就已经把道德教育放在了制高点,这是一种对教育的前瞻,也是一所高校为国育人的初心。

不敢说每一个从母校毕业的学生都德行端正、毫无逾矩于社会的举动,至少每一个德院人都把“崇德启智”四个大字悬于头顶,时刻以此作为修身立学的根基。

深深记得当年把我领进中文大门的张振安教授的爱生如子,严厉中藏着慈爱;也难忘班主任马修浩老师的温润儒雅,博学中带着风度;还记得写毕业论文时贺同赏老师的悉心指导,细致中含着责任;更铭记着论文答辩时黄金元教授的认真负责,鼓励中透着期盼。我是以一名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走进中文系求学的,没有哪一位老师因为这个身份而轻视了这样一个学生。这就是在“崇德启智”校训下执教的德院老师们厚重的师德。

德院的学子们同样在努力培植着自身的厚德。大学四年,同宿舍“睡在下铺的兄弟”老段同学为人乐观开朗,但却因腿脚不便,生活上遭遇诸多困难,宿舍里热心的兄弟们对其照顾有加。每每上课都提前帮其占好座位,食堂打饭也总有人记得帮他捎。宿舍里一群人外出时,总是前呼后拥陪伴在老段左右,使其舒心安乐地度过了四年时光。毕业后,宿舍兄弟们最牵肠挂肚的仍旧是老段,这是属于我们的一份温情。以管窥豹,也可见在“崇德启智”校训下生活的德院学子古道热肠的德行。

如今,唱着朴树的《那些花儿》,我们都已各自散天涯多年了。我终究没有把毕业时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转换为现实,最终偏安于一座叫做无棣的小县城,在一所叫做棣州希贤学校的小学里教书。这样的人生成就,实在无颜向母校汇报,这也许是毕业12年都没有再回母校的原因之一吧。

巧合的是,现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校训是“崇德尚贤”。从“德州学院”到“棣州希贤”,从“崇德启智”到“崇德尚贤”,这是人生的偶然,我却视为生命的馈赠。母校追求着用崇高的德行来启迪智慧,为我们开启向上向善的人生。如今,我秉承着母校的校训,来激励我的学生们修养崇高的德行,努力去做一个贤德之人,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吧。母校播撒了“德”的种子,让我们去生根发芽,把“德”之鲜花开遍神州的每一个角落,把“德”之硕果悬挂于祖国的每一个金秋时节。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母校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