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国经济导报》深度报道我校办学成绩

发布日期:2017-06-10    编辑:dzxyzwx         点击:


    5月26日,《中国经济导报》在第B08版上,以“德州学院:推动应用转型 服务地方发展”为题,对我校办学成绩进行了深入报道。全文如下:

德州学院:推动应用转型 服务地方发展
   为推动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德州学院于2016年12月召开服务德州工作会议,党委书记刘文烈作了《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主题讲话。刘文烈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建德州大学的目标,充分认识服务地方工作的重大意义,动员广大干部师生主动适应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服务德州协同发展工作,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先进文化孕育与传播,更好地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可以说,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的制定实施和服务德州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德州学院推动应用转型、服务地方发展奠定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基础,而且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提供了有效抓手和动力源泉,标志着德州学院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应用转型,服务地方强基础
  德州学院院长冯健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定位归纳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即: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支撑基地和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基地。
  围绕发展定位,注重夯实服务地方工作的基础。一是成立“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德州市人民政府与德州学院联席会议制度”。冯健介绍说,2016年10月,德州市委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向全市转发了《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年)》,建立了“德州市人民政府与德州学院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首批服务地方项目110项,学院服务地方工作进入新阶段。三是积极推进相关具体工作,目前学院已经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的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分别就全面合作、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信息咨询、合作育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合作。
  调整教学改革理念,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一方面,优化专业布局,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13个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151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市并向周边地区延伸的实习实训网络。“合作办学,订单式为企业输送人才”是德州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他们采用联合管理、联合培养的方式先后与多家企业成立了冠名班,与企业共同制定、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被《中国教育报》报道的德州学院“5111回炉式”培养模式更是广受点赞。近3年来,德州学院大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6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27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2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47项,全国赛事奖励1427项,省赛事奖励1601项,并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统一思想,强化对服务德州工作的认识。把服务地方当作学院的重要职责,看作是地方高校在改革转型中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的必然选择。在服务地方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既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为创建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力支持。在刘文烈看来,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服务德州,则是德州学院融入协同发展的应有选择,更是创建德州大学的现实要求。“水有源,树有根,不管学校管理体制是省管还是市管,不管是德州学院还是德州大学,都永远是德州的大学,永远属于德州人民,服务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是立足之本、发展之要、力量之源”。
  突出重点,服务地方求实效
  “服务德州工作要接地气,出成果,创特色,及时了解地方需求,围绕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工作。”刘文烈强调,要按照《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的既定规划,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的理念,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支撑,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努力使德州学院成为立足德州、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承载地、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储备地,地方党委政府需要的新型高端智库。
  加大科技协同创新力度,服务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德州市“10+6”主导产业布局,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所(室)及各院部,紧密联系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校地协同创新力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德州市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加大社会经济咨询力度,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建设。围绕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托现有研究机构,组建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打造德州独一无二的新型高端智库,对德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阐释、新观点、新对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
  加大文化传承创新力度,服务德州文化强市建设。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科资源,依托文化研究机构和部分文科院部,以《德州地域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为蓝本,大力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促进文化成果转化增效,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助推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服务人力资源强市建设。一是主动适应德州市作为京津冀劳动力输送基地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创新育人机制,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和企业对科研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扎实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努力使学校成为德州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器和人才供应地。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区域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德州学院的应用转型已经“落地开花”,初见成效。首先,科学研究强化应用型导向,增强科研服务社会、支撑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能力。学院生物物理实验室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将吸引和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德州,促进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其次,推动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成立“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并出版发行《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共三辑、34本,1100万字),是后人研究德州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苏禄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对中菲文化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第三,对接京津冀服务。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德州市“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发展规划,2017年1月出台《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实施意见》,确定了六项主要任务,并着手准备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以加大科研转型、服务力度。
  狠抓落实,服务地方有保障
  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是推动工作、发展事业的重要方法。冯健指出,学院应注重围绕服务德州的重点任务,着力强化对服务德州工作的组织领导,搭建平台、优化团队,综合运用管理、制度、考核、激励等手段,督促落实具体项目的执行,确保“服务德州行动计划”顺利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的思路,切实把做好“服务德州”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学院成立了服务地方全面协调领导小组,推行校领导服务县(市、区)分工责任制,创新与县(市、区)对接、合作模式。各院(部)、科研机构成立相应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服务德州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则强化对计划项目的管理协调,注重搭建对接建设平台,强化监督考核,提升管理效益。
  建设服务团队。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学术交流、承担项目、产学研开发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对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方面急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一支既能承担学校正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为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队伍。学院还以实施“天衢英才”工程为抓手,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校交流、工作,提高服务团队水平;采取设置关键技术岗位等灵活方式,积极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引领和带动服务德州工作深入开展。
  搭建服务平台。瞄准德州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以及德州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既定规划,整合办学资源,强化应用学科建设,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技术等系列研究平台,切实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快二级院部理事会和学校理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的建设步伐,全面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平台,力促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德州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服务德州协同发展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做好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努力推进服务德州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持久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信息交流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作用,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关教师参加服务地方活动的考核办法,将服务地方工作纳入学校年终考核,对取得突出业绩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优先申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把对地方的贡献作为教学科研人员优先评聘重要标准。
  刘文烈表示,地方高校无论怎样转型都无法磨灭“地方”的属性,它的价值就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促进地方社会事业进步上。“德州学院已实施三期服务德州行动计划。我们必须树立‘融入德州、服务地方’的理念,高举‘服务德州’的旗帜,主动适应‘高校转型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抓住德州发展新机遇,谋求新作为,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文/魏静馨)
为推动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德州学院于2016年12月召开服务德州工作会议,党委书记刘文烈作了《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主题讲话。刘文烈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建德州大学的目标,充分认识服务地方工作的重大意义,动员广大干部师生主动适应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进服务德州协同发展工作,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先进文化孕育与传播,更好地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可以说,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的制定实施和服务德州工作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德州学院推动应用转型、服务地方发展奠定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基础,而且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提供了有效抓手和动力源泉,标志着德州学院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应用转型,服务地方强基础
  德州学院院长冯健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定位归纳为“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即: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支撑基地和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基地。
  围绕发展定位,注重夯实服务地方工作的基础。一是成立“德州学院服务德州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德州市人民政府与德州学院联席会议制度”。冯健介绍说,2016年10月,德州市委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向全市转发了《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年)》,建立了“德州市人民政府与德州学院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首批服务地方项目110项,学院服务地方工作进入新阶段。三是积极推进相关具体工作,目前学院已经与德州市13个县市区的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分别就全面合作、科研协作、联合攻关、信息咨询、合作育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了合作。
  调整教学改革理念,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一方面,优化专业布局,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13个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151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市并向周边地区延伸的实习实训网络。“合作办学,订单式为企业输送人才”是德州学院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他们采用联合管理、联合培养的方式先后与多家企业成立了冠名班,与企业共同制定、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被《中国教育报》报道的德州学院“5111回炉式”培养模式更是广受点赞。近3年来,德州学院大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6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27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2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47项,全国赛事奖励1427项,省赛事奖励1601项,并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统一思想,强化对服务德州工作的认识。把服务地方当作学院的重要职责,看作是地方高校在改革转型中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的必然选择。在服务地方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既助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为创建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力支持。在刘文烈看来,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服务德州,则是德州学院融入协同发展的应有选择,更是创建德州大学的现实要求。“水有源,树有根,不管学校管理体制是省管还是市管,不管是德州学院还是德州大学,都永远是德州的大学,永远属于德州人民,服务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是立足之本、发展之要、力量之源”。
  突出重点,服务地方求实效
  “服务德州工作要接地气,出成果,创特色,及时了解地方需求,围绕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工作。”刘文烈强调,要按照《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2016-2020)》的既定规划,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的理念,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支撑,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努力使德州学院成为立足德州、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承载地、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储备地,地方党委政府需要的新型高端智库。
  加大科技协同创新力度,服务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德州市“10+6”主导产业布局,依托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所(室)及各院部,紧密联系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校地协同创新力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德州市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加大社会经济咨询力度,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化建设。围绕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托现有研究机构,组建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协同攻关,打造德州独一无二的新型高端智库,对德州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阐释、新观点、新对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
  加大文化传承创新力度,服务德州文化强市建设。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文社会学科资源,依托文化研究机构和部分文科院部,以《德州地域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为蓝本,大力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促进文化成果转化增效,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助推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服务人力资源强市建设。一是主动适应德州市作为京津冀劳动力输送基地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创新育人机制,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和企业对科研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扎实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努力使学校成为德州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孵化器、助推器和人才供应地。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区域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德州学院的应用转型已经“落地开花”,初见成效。首先,科学研究强化应用型导向,增强科研服务社会、支撑行业企业技术进步能力。学院生物物理实验室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将吸引和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地德州,促进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其次,推动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成立“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并出版发行《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共三辑、34本,1100万字),是后人研究德州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苏禄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对中菲文化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第三,对接京津冀服务。根据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德州市“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发展规划,2017年1月出台《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实施意见》,确定了六项主要任务,并着手准备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以加大科研转型、服务力度。
  狠抓落实,服务地方有保障
  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是推动工作、发展事业的重要方法。冯健指出,学院应注重围绕服务德州的重点任务,着力强化对服务德州工作的组织领导,搭建平台、优化团队,综合运用管理、制度、考核、激励等手段,督促落实具体项目的执行,确保“服务德州行动计划”顺利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协同促发展”的思路,切实把做好“服务德州”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完善的领导机制。学院成立了服务地方全面协调领导小组,推行校领导服务县(市、区)分工责任制,创新与县(市、区)对接、合作模式。各院(部)、科研机构成立相应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服务德州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则强化对计划项目的管理协调,注重搭建对接建设平台,强化监督考核,提升管理效益。
  建设服务团队。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学术交流、承担项目、产学研开发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对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方面急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一支既能承担学校正常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为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队伍。学院还以实施“天衢英才”工程为抓手,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校交流、工作,提高服务团队水平;采取设置关键技术岗位等灵活方式,积极引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引领和带动服务德州工作深入开展。
  搭建服务平台。瞄准德州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以及德州创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既定规划,整合办学资源,强化应用学科建设,全力打造装备制造业技术等系列研究平台,切实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快二级院部理事会和学校理事会、基金会、校友会的建设步伐,全面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平台,力促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德州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完善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和完善服务德州协同发展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做好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努力推进服务德州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持久化。二是进一步健全信息交流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作用,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工作。三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关教师参加服务地方活动的考核办法,将服务地方工作纳入学校年终考核,对取得突出业绩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优先申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准,把对地方的贡献作为教学科研人员优先评聘重要标准。
  刘文烈表示,地方高校无论怎样转型都无法磨灭“地方”的属性,它的价值就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促进地方社会事业进步上。“德州学院已实施三期服务德州行动计划。我们必须树立‘融入德州、服务地方’的理念,高举‘服务德州’的旗帜,主动适应‘高校转型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抓住德州发展新机遇,谋求新作为,谱写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文/魏静馨)

 

友情链接: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534-8985817 电子邮箱:dzxyzwx@126.com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 邮编:25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