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第七届董仲舒思想研究学术报告会在学校举办。报告会邀请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进行学术报告,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印房教授主持报告会,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参加。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谢遐龄教授做了题为《朱子的“天命之性”学说暨戴震的辩驳》的报告,报告指出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 实为文化存在。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治平教授做了题为《董仲舒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决定作用》的报告。报告主要从为什么要研究董仲舒,董仲舒思想里有什么,怎么读董仲舒三部分进行深入探讨。余教授指出,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理念,赋予汉制以更高的文化理想;助推天子改变思维方式,用天道辅助王道,努力促成汉初时代的“思想解放”;董仲舒也是最早系统论述“大一统”思想的哲学家,其论述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未发生文明中断的文明古国。余教授说:“如果把孔子比作儒学‘总设计师’,董仲舒则是儒学‘总建造师’”。余教授指出衡水、德州、扬州、西安这四地都有董仲舒生活过的痕迹。作为德州学院要承担董仲舒文化传承创新重任,要带着文化使命感去更加深入研究董仲舒思想文化。
主持人刘印房副校长指出要全面地、历史地评价董仲舒,德州学院要成为董仲舒研究的高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本次报告会为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报告会后专家与师生就报告进行了互动。
通过本次报告会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出发、从董子走来的认知。激励了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