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积极拥抱“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发展理念,响应学校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在10月26日上午,学院举办了一场以“人工智能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讲座后开展了一场学术讨论会,全体在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参加。
学院邀请中国电子集团的高级算法工程师闫继东,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科研应用案例科普”的专题讲座。闫继东工程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LP)”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以案例形式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识别、流水线质检、农药智能喷洒、商超货物识别等多个行业的实际应用。值得一提的是,他重点介绍了与我院师生教学科研紧密相关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文本分类、分词、实体抽取、语音处理和多模态任务等内容,并分享了一系列优秀应用案例,如北京高校开发的“甲言”分词工具、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吾与点”古籍整理平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的甲骨文破译技术、贤超法师团队的龙泉大藏经编修研究、苏州方言数字化项目、科大讯飞的方言识别技术、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发布的“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以及浙江大学研发的云四库智能问答系统等。此外,他还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大模型概念和类型,并展示了ChatGPT、AIGC等通用大模型,以及ClassPoint AI、Tome AI、Gamma AI等AI写作和PPT生成工具。
此次讲座极大地提升了师生们对人工智能在专业领域应用的认识,并激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在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深入思考。
稍后,闫继东继续主持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与教育改革前景”的专题报告,向老师们展示了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基于各自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与专家积极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共同讨论了人工智能在文科教育中的机遇与挑战。
学术讨论会结束后,老师们深刻认识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和科研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贯彻学校对“人工智能大讨论”的指示精神,保质保量完成本系列专题讲座与讨论会活动,提升我院师生的数智化教学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