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州学院董仲舒书院首届学术导师工作培训研讨会举行。此次研讨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导师队伍建设,邀请聊城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季羡林学院优秀学术导师、课堂名师公维才教授,季羡林学院副院长王桂清教授两位专家传经送宝,为德州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思路与方法。会上,32名学术导师、课堂名师获颁聘书,标志着书院在跨学科育人探索中迈出一步。“这场研讨会为破解‘如何培养卓越人才’的命题提供了新思路”,与会导师纷纷感叹。
致辞期望:锚定使命擘画育人蓝图
德州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兼董仲舒书院院长徐静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对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学院前期给予董仲舒书院成立的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董仲舒书院秉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品德高尚、志存高远、理论基础厚、学科背景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精英。她结合导师的角色定位与时代要求、优秀学术导师的核心素养及书院高质量发展,对书院导师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塑造学生品格;二是以因材施教为方法,导航学生个性发展;三是以终身学习为追求,示范学术创新。
经验共享:“一制三化”育人密码
王桂清教授详细介绍了聊城大学季羡林学院的办学经验。季羡林学院成立于2013年,以培养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为目标,实行“一制三化”培养模式,即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变化动态调整课程,鼓励学生在线学习;要求学生主持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学术报告和科研团队,撰写高质量的荣誉学位论文;积极组织学生游学,拓宽国际视野。多年来,季羡林学院办学成果显著,学生在深造、科研、竞赛等方面表现优异。王桂清的分享,为董仲舒书院的建设发展树立了追赶的目标和方向。
倾囊相授:教学相长进阶之道
公维才教授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报告,结合自身32年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从季羡林学院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方位关注学生培养及培养效果与感悟三个角度分享了如何做好导师工作。他指出,要通过多元化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差异化对策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融入科研项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重视为人教育,认真对待学生作业,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维才重点从一名学术导师、课堂名师两个维度介绍了人才培养、学生选拔与引导及学术研究,着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深入讲解,报告既有价值观又有方法论,提出的四点启示,充满智慧和大爱光芒,彰显了名师风范。
思维碰撞:求解拔尖育人难题
互动环节思想火花碰撞,“如何平衡科研产出与教学投入?”“双一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如何落地?”与会导师围绕个性化评价体系、国际课程及双一流课程选修等痛点接连发问。两位专家一一解答,为老师们提供宝贵建议和思路,并就提升导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加强科研训练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针对实践性成果作为学生达标指标评价等进行点对点交流。
育见未来:凝聚共识再启新程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课堂名师郭长友表示,整场培训内容充实、理念先进,既感受到兄弟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魄力,也引发了对董仲舒书院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将以培训为起点,进一步凝练书院育人特色,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外国语学院教授、学术导师、课堂名师张锦辉激动地说,将围绕书院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育人活动,努力为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一流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董仲舒书院执行院长黄金元教授总结,本次研讨会是书院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正以‘导师-学生共同体’为支点,推动文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革新。未来将继续深化与聊城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合作,共同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