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值此书香满园之际,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话读书的意义。今天,我想以古代文人的智慧为引,谈谈阅读如何成为我们人生中“不熄的灯塔”与“永恒的良友”。我想通过“读书之志”“读书之境”“读书之用”和“读书之责”四个方面来谈。
首先是“以勤为径,以恒为舟”的读书之志。《礼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雕琢心灵的刻刀,是探索真理的阶梯。北宋范仲淹幼时家贫,却“昼夜苦读”,最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名垂青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淬炼。正如韩愈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唯有以勤为径,以恒为舟,方能跨越知识的险峰,抵达智慧的彼岸。
其次是“以书为友,以史为鉴”的读书之境。苏轼曾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赋予人超越皮相的风骨。南宋朱熹提出“为学须刚与恒”,读书不仅是学问的积累,更是品格的锻造。古代文人常以书为友,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阅读,是与先贤对话,与文明共鸣。《论语》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需融会贯通,方能以史为鉴,明辨是非。
第三是“以知为力,以行致远”的读书之用。明代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不仅是精神的慰藉,更是行动的指南。南宋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将书中的韬略化为保家卫国的实践;清代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知行合一的精神治学经世。今日的我们,身处信息洪流,更需以书为锚,在碎片化时代守护深度思考的能力。读书的终极意义,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第四是“以文载道,以书传薪”的读书之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读书不仅是个人修行,更是对文明的传承。我校图书馆中浩如烟海的典籍,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我们当如西汉大儒董仲舒“三年力学不窥园”,潜心治学;亦当效仿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开放胸怀拥抱多元思想。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持续阅读,方能保持思想的澄澈与创新的活力。
同学们,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愿我们以书为翼,以梦为马,让阅读成为生命中“不熄的灯塔”与“永恒的良友”。让我们共同承诺:在实验室里深耕学术,在图书馆中对话经典,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践行书中大道。因为,唯有让书香浸润灵魂,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时代栋梁!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