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传统、求创新,稳立潮头
抓队伍、促学科,逆风飞扬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巡礼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我校建院最早、积淀最为深厚的院系之一,经过四十余年、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学科积累深厚,2000年后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办学层次与水平再次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学院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所依托的现有传统、长线专业,一方面随着新兴专业和所谓热门专业的涌现,在发展经费、生源质量、学生就业方面面临很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为保持学科建设的优势,必须参与到同类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要解决这些问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秉持传统,力求创新,夯实学科建设的基础,走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大潮中,站住潮头。方向有了,理念通了,需要的就是实干。三年多来,文学院坚持狠抓学科队伍培养,积极提升科研层次,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从而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办学水平和社会美誉度,在逆势中求发展,实现了逆风飞扬。
一、引导教师自我定位,组建科研团队
学院乃至学校的发展,师资力量无疑是第一位的。作为办学历史悠久的院系,难免要背上历史的抱负。文学院经过数次合校办学,教职工总数达到近60名,教师学养基础多样,禀赋特长不一,这些特点决定了难以用一种模式去引导教师的发展,文学院针对教师的个人特点,以“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为目标引导教师分向发展。科研型教师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教学科研型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型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文学院集合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教师组建科研团队,采取定期举办院内学术交流活动、重点督促扶持,为实现学科建设新的增长,尤其注重激发中年教师的科研潜能,着力引进、培养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增强后续梯队的发展能力。三年来中文系所取得的主要学科建设成果分属于近20人,一批中、青年骨干已渐次成长起来。
二、尊重教师的学术个性,整合学术方向,搭建学科建设平台,成果显著。
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中、老年教师因受教育背景和科研方向的制约,已经形成了自我的学术个性,如何发挥学院固有学术资源优势?文学院的做法是尊重固有学术个性,解放思想,以大科研的思维方式,以本院资源为主,跨院整合学术团队,以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和高级别立项课题为纽带,搭建新的学科建设平台。2011年,山东省文化厅重点学科申报,文学院集中本院民俗与文学研究、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以及外院的相关资源,成功申报了文化厅重点学科“民俗文化学”,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搭建起一个高级别的科研平台。在国家级、教育部、山东省等社科规划课题立项的申报工作中,文学院积极鼓励教师立足自我学术基础,强调重新组合,2010年,“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黑非洲英语写作”、“先秦两汉风俗与文学研究”两项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明清之际山左望族与诗歌研究》获山东省社科规划立项,《汉字与财富》课题获山东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重点项目立项,2011年,又成功申请到山东省社科立项课题《20世纪中国文学理想人格流变研究》、《华人移民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齐鲁文化视域下的东方朔文化价值研究》等三项课题,2012年,“王韬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课题获国家后期资助。
三、形成良性循环,学科布局得到进一步提升与优化。
稳定科研队伍的形成、学科建设平台的搭建,形成良性循环,直接提升了科研成果和获奖的档次,极大地优化了学科布局。2010-2012年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共发表核心论文86篇,出版专著13部,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市厅级奖励多项。2010年以来,通过强化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三个相对成熟且成绩突出的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201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确立为德州学院重点学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被设立为培育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被作为一般学科,三个学科具有3个及以上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均在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之列,通过围绕校级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按重点学科指标体系建设一级学科,引领并带动了其他学科发展。
四、以深厚的学科积淀为基础,探索重点专业建设途径,实现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既注重学术研究,又注重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坚持教学与科研互相促动的原则,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师资水平,切实担负起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2011年,文学院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批“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随后团队负责人姜山秀教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由文学院教师编写的《大学语文》2011年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同年,以学术研究为引领和优化队伍、提升素质、深入教改、服务社会为路径,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并形成了该专业的特色:(1)“基础为先,实践成才”的培养理念。在重视专业基础的同时,建构了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组成的四元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2)“校际联合,三个课堂”的教育模式。校内课堂,建立了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名师(行业专家)课堂;基地课堂。(3)“服务地方、多重合作”的培养渠道。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及行业发展直接联系,寻找服务地方与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拓展培养渠道。(4)“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格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拓宽国际交流合作领域。
教书育人,以文“化”人。文学院学科建设的成果,教师学术涵养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付庄小学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中,学生陆续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课程、传统诗文吟诵课程、写作实践训练课程等,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社团建设突出文学特色,提升文化含量,先后成立了鉴塘诗社、柳湖吟诵社、京剧爱好者社团等特色社团。组织开展了校园十大诗人评选、京剧艺术进课堂等特色活动。2012年10月,柳湖吟诵社排演的《短歌行》,获得“诵经典 爱中华”活动大赛山东省一等奖。
应该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年来学科建设取得的系列成绩,是该院领导班子迎难而上、解放思想的结果,是尊重规律、谋求发展的结果,学科建设为文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