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比较思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核心内涵与研究方法,4月7日下午,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在博文楼528报告厅举办了比较思维与“比较文学”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天津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黎跃进担任主讲人。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老师、学生,董仲舒书院学生参加学术报告。
讲座伊始,黎跃进教授从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切入,指出“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原始方法。他引用黑格尔“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的观点,强调比较思维的普遍性。随着文明发展,比较思维在19世纪成为显学,比较文学应运而生。在阐释比较文学学科特性时,黎跃进教授特别强调钱钟书“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观点,指出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需要跨越文化体系,寻求内在关联。他通过印度英语文学、蒙藏民间文学等生动案例,说明“跨文化”才是比较文学的根本依据。讲座重点解析了“跨文化”“对话”与“汇通”三大关键词。黎教授指出,比较文学的核心在于平等对话,通过互识、互证实现文化互补。他以《西游记》猪八戒与莎剧福斯塔夫的比较为例,说明只有找到内在可比性,才能揭示文化深层差异。
本次讲座不仅系统梳理了比较思维与比较文学的理论脉络,还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展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与现实意义,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培养跨文化思维。




